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學名:Spheniscus magellanicus),又稱麥氏環企鵝,是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智利和福克蘭群島沿海,也有少量遷入巴西境內。它是環企鵝屬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與同屬中與非洲企鵝、洪氏環企鵝和加拉巴哥斯企鵝親緣很近。
麥氏環企鵝的名字來自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1519年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
麥哲倫企鵝在企鵝家族中屬於中等身材,一般身高約70厘米,體重約4公斤。它們的頭部主要呈黑色,有一條白色的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麥哲倫企鵝是群居性動物,經常棲息在一些近海的小島,它們尤其喜愛選擇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中坐窩,以躲避鳥類天敵的捕殺。此外,在某些氣候較為乾燥,植被並不茂盛的地帶,如果地質較為鬆軟,麥哲倫企鵝也會挖洞坐窩。
每年的9月份,成年麥哲倫企鵝便開始著手坐窩,大約經歷一個月左右,雌企鵝在10月中旬開始產蛋,一般每窩會有兩隻,前後間隔四天產下,每枚蛋在125克左右。孵化期一般為39天至42天,最初由雌企鵝進行孵化,雄企鵝會離開繁殖區至500千米外的海域覓食,大概經歷15天左右的時間,雄企鵝返回接替雌企鵝,改由雌企鵝外出覓食。這樣交替進行直至小企鵝出殼。
在出生以後,小企鵝需要每天進食,此時企鵝父母會每天輪流到30千米以外的海域進行捕食,早出晚歸,共計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以後,小企鵝已經長出了部分羽毛,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偶爾到窩外活動。在這個階段,它們的樣貌和成年企鵝有顯著不同,身體上部為棕灰色下部為乳白色,但此時它們一般僅在窩附近的草叢中活動,以很好的躲避天敵並抵禦嚴寒,因此它們不能像帝企鵝等很多其他很多企鵝一樣形成由很多小企鵝聚在一起的託兒所。
草叢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小企鵝抵禦大風、嚴寒等多種惡劣天氣,但對於某些地區的暴雨、洪水等,草叢也沒有用處,不過小企鵝水性很好,很少有溺亡的現象,只是它們的身體很難抵禦潮濕和寒冷。本來小企鵝全身的羽毛有一定的防水保溫的能力,尤其在乾燥季節能夠保證體內的水分不會喪失,但它的羽毛卻沒有成年企鵝很好的防水能力,在暴雨、洪水等來臨時,它們對於外部的潮濕寒冷卻往往無能為力,體溫下降很快,很容易導致死亡。同時,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身體也容易生長很多寄生蟲。
雌企鵝一般每次會產下兩枚大致相等蛋,如果兩枚都孵化成功的話,企鵝夫婦往往會優先飼養首先出世的那隻小企鵝,一般後出生的那隻小企鵝死亡率比較高。當然,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兩隻小企鵝都健康成活的可能性也相當大。一般每對企鵝夫婦飼養小企鵝的平均成活率會在1.0到1.6之間,但是在某些食物非常匱乏的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這個成活率僅為0.5左右。而且在喪失小企鵝之後,在當年,企鵝夫婦也不會再次產蛋孵化。
根據食物狀況的不同,小企鵝長到羽翼豐滿需要要9周到17周的時間,此時小企鵝的樣貌會更接近成年企鵝,只是羽毛還是略顯灰色,而且沒有成年企鵝身上的明顯的白色帶狀羽毛。此時,小企鵝平均體重一般在3.3千克左右,但在個別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由於食物的缺乏,平均體重僅有2.7千克。一般體重低於3千克很難存活,目前福克蘭群島上的小企鵝存活率僅有20%左右。
雌性企鵝在四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企鵝為五歲,這可能是由於雄性企鵝數量多於雌性企鵝所致,使年輕的雌企鵝比年輕的雄企鵝更容易找到配偶。
麥哲倫企鵝它們可直接飲用海水,並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在捕食上它們沒有特殊的偏好,捕食魚、蝦和甲殼類動物。在飼養小企鵝期間,除了獵物嚴重匱乏的福克蘭群島附近,成年企鵝的捕食會非常規律的每天進行一次,在白天進行,一般潛水不超過50米,少數情況下,也偶爾達到100米的深度。在冬季,它們會擴大捕食範圍,向北可達到巴西海域。
   據統計,麥哲倫企鵝的總數量在180萬對,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福克蘭群島三處,其中福克蘭群島附近約10萬對,阿根廷有90萬對,智利有80萬對,它們的生存面臨多種威脅,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麥哲倫企鵝的保護現狀為近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