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頰帶企鵝
頰帶企鵝與同屬的阿德利企鵝長得相似,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他有一條黑色細帶圍繞在下顎。身高66公分、體重4公斤的他們主要棲息在南極半島北端西岸的南雪特蘭群島及亞南極島嶼,在南三明治群島佔了三分之二的數量。11---12月是他們的繁殖期,每回產兩顆卵,孵化期約37天左右。
懷塔哈企鵝
懷塔哈企鵝(學名:Megadyptes waitaha)是一種已滅絕的企鵝,於2008年11月期間不經意地在研究紐西蘭的黃眼企鵝時識別出來。奧塔哥大學及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團體將一批500年及100年前的企鵝腳骨與現存的企鵝標本進行比對,預期所有腳骨均屬於已知的黃眼企鵝。但500年前的這一批腳骨,卻出現了不同的DNA排序,普遍大小也比黃眼企鵝小10%,相信是一種與黃眼企鵝相近但卻獨立的新種[3]。由於當地毛利人對此物種全無紀錄,因此研究團體估算懷塔哈企鵝應在公元1300年-1500年間面臨絕種,大約是稍遲於毛利人到達紐西蘭的時間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漢波德企鵝
漢波德企鵝(學名:Spheniscus humboldti)是一種分佈於南美洲的企鵝,主要在秘魯和智利沿岸繁殖。漢波德企鵝的名字來自於第一個介紹此物種給西方學界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
漢波德企鵝是中型的企鵝,成鳥約65-70公分高。頭部呈黑色,有一條白色寬帶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
漢波德企鵝的保護現狀為易危,主要由於過度捕漁導致族群數量下降。現存數量估計在3,300 到 12,000 隻之間。
漢波德企鵝是唯一曾在北半球發現的企鵝 (北半球沒有企鵝自然分佈);2002年夏天,阿拉斯加漁民在阿拉斯加沿海捕獲一隻漢波德企鵝,距離其原棲地至少有 11,000 公里遠。
由於阿拉斯加當地並沒有任何動物園飼養漢波德企鵝,生物學家認為該企鵝可能原來是智利或秘魯漁民的寵物,在該漁船在阿拉斯加捕魚時逃逸。
漢波德企鵝是中型的企鵝,成鳥約65-70公分高。頭部呈黑色,有一條白色寬帶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
漢波德企鵝的保護現狀為易危,主要由於過度捕漁導致族群數量下降。現存數量估計在3,300 到 12,000 隻之間。
漢波德企鵝是唯一曾在北半球發現的企鵝 (北半球沒有企鵝自然分佈);2002年夏天,阿拉斯加漁民在阿拉斯加沿海捕獲一隻漢波德企鵝,距離其原棲地至少有 11,000 公里遠。
由於阿拉斯加當地並沒有任何動物園飼養漢波德企鵝,生物學家認為該企鵝可能原來是智利或秘魯漁民的寵物,在該漁船在阿拉斯加捕魚時逃逸。
黃眼企鵝
黃眼企鵝(學名:Megadyptes antipodes)是原住紐西蘭的企鵝。牠們以往被認為是小藍企鵝的近親,但分子分析研究發現牠們更為接近冠企鵝屬。就像所有其他的企鵝,黃眼企鵝主要以魚為主食。
黃眼企鵝分佈在紐西蘭的南島、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及坎貝爾島。位於奧塔哥半島的群落是著名的旅遊熱點,很多遊客會在此近距離觀賞黃眼企鵝。眼企鵝是黃眼企鵝屬下僅有的2個物種之一。牠們以往被認為是小藍企鵝的近親,但分子分析研究發現牠們更為接近冠企鵝屬。粒線體及細胞核DNA證明牠們是約於1500萬年前從冠企鵝屬的祖先中分化出來。
黃眼企鵝是較為大的企鵝,平均長70厘米及重約6.23公斤。牠們的頭部呈淡黃色,瞳孔呈更淡的黃色,身體呈黑色。牠們的顎及喉嚨呈黑褐色。眼睛之間有一黃帶在頭後部連接。雛鳥的頭部較灰,並沒有黃帶,而瞳孔亦是呈灰色的。
黃眼企鵝可以很長壽,有些可達20歲。雄鳥一般較雌鳥長壽,介乎10-12歲的年齡中,雄鳥數目就是雌鳥的兩倍。黃眼企鵝一般在森林、斜坡或岸邊築巢,巢穴的地方往往都是在海灣的地方。[4]巢穴都是分佈在紐西蘭,在南島的東南岸、弗佛海峽、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及坎貝爾島。
黃眼企鵝分佈在紐西蘭的南島、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及坎貝爾島。位於奧塔哥半島的群落是著名的旅遊熱點,很多遊客會在此近距離觀賞黃眼企鵝。眼企鵝是黃眼企鵝屬下僅有的2個物種之一。牠們以往被認為是小藍企鵝的近親,但分子分析研究發現牠們更為接近冠企鵝屬。粒線體及細胞核DNA證明牠們是約於1500萬年前從冠企鵝屬的祖先中分化出來。
黃眼企鵝是較為大的企鵝,平均長70厘米及重約6.23公斤。牠們的頭部呈淡黃色,瞳孔呈更淡的黃色,身體呈黑色。牠們的顎及喉嚨呈黑褐色。眼睛之間有一黃帶在頭後部連接。雛鳥的頭部較灰,並沒有黃帶,而瞳孔亦是呈灰色的。
黃眼企鵝可以很長壽,有些可達20歲。雄鳥一般較雌鳥長壽,介乎10-12歲的年齡中,雄鳥數目就是雌鳥的兩倍。黃眼企鵝一般在森林、斜坡或岸邊築巢,巢穴的地方往往都是在海灣的地方。[4]巢穴都是分佈在紐西蘭,在南島的東南岸、弗佛海峽、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及坎貝爾島。
黑腳企鵝
黑腳企鵝(學名:Spheniscus demersus),又名非洲企鵝、斑嘴環企鵝或公驢企鵝,是生活在非洲西南岸的企鵝,在納米比亞至南非近伊莉莎白港的阿爾哥亞灣的24個島上都有群族,最大的位於戴爾島。於1980年代,可能由於掠食者的減少,黑腳企鵝群族擴展至近開普敦的博爾德斯海灘及貝蒂灣。另一個大陸群族是在納米比亞,但出現的時間則不明。由於在博爾德斯海灘的黑腳企鵝容許遊人的接近,所以當地吸引了很多遊客到來。
黑腳企鵝的近親是在南美洲南部的漢波德企鵝及麥哲倫企鵝及近赤道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黑腳企鵝高68-70厘米,重2-5公斤。牠們的胸部有黑汶及黑點,每一隻黑腳企鵝都有個別的斑點,彷彿人類的指紋。牠們眼睛上有粉紅色的腺體,若體溫上升,體內會有較多血液流經這個腺體,從而降溫。雄鳥的體型及鳥喙都較雌鳥的大。黑腳企鵝的鳥喙則較漢波德企鵝的尖銳。牠們明顯的黑白色是一種偽裝:白色是向水底下的掠食者向上看的偽裝,而黑色則是向上空的掠食者各下看的偽裝。
黑腳企鵝的近親是在南美洲南部的漢波德企鵝及麥哲倫企鵝及近赤道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黑腳企鵝高68-70厘米,重2-5公斤。牠們的胸部有黑汶及黑點,每一隻黑腳企鵝都有個別的斑點,彷彿人類的指紋。牠們眼睛上有粉紅色的腺體,若體溫上升,體內會有較多血液流經這個腺體,從而降溫。雄鳥的體型及鳥喙都較雌鳥的大。黑腳企鵝的鳥喙則較漢波德企鵝的尖銳。牠們明顯的黑白色是一種偽裝:白色是向水底下的掠食者向上看的偽裝,而黑色則是向上空的掠食者各下看的偽裝。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加拉帕戈斯企鵝
加拉帕戈斯企鵝(學名:Spheniscus mendiculus)是一種分佈於南美洲科隆群島的企鵝,是唯一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鵝。由於受到秘魯寒流和克倫威爾洋流的共同影響,科隆群島的環境氣溫遠低於赤道其他地區,這才使得企鵝可以在此生存。黑腳企鵝、麥哲倫企鵝和漢波德企鵝皆其近親。加拉帕戈斯企鵝主要分布在科隆群島主島伊莎貝拉島(Isabela)西岸外的費南蒂娜島(Fernandina)上,但群島中的其它島嶼也有一些小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族群分佈。加拉帕戈斯企鵝是體型最小的企鵝之一。牠們是唯一涉足北半球的企鵝,表示牠們比任何企鵝生活的地方都要更北。百分之九十的加拉帕戈斯企鵝住在西科隆群島的伊莎貝拉島和費南蒂娜島上,但在聖地牙哥、巴托羅梅島(Bartolome island)、聖克魯斯省北部及佛羅里那島(Floreana)。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峽灣企鵝
峽灣企鵝會在繁殖季節裡築巢,也就是6~7月這段時間。築巢地點通常是在沿海的溫帶雨林,且築在洞穴或岩石上。峽灣企鵝和大多數鳥類一樣屬於「一夫一妻制」,一對交配完成的企鵝通常會在巢穴產下1~2顆蛋,而找不到配偶的只能自己築一個巢,過著「獨居」生活。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會在繁殖季節裡築巢,也就是6~7月這段時間。築巢地點通常是在沿海的溫帶雨林,且築在洞穴或岩石上。峽灣企鵝和大多數鳥類一樣屬於「一夫一妻制」,一對交配完成的企鵝通常會在巢穴產下1~2顆蛋,而找不到配偶的只能自己築一個巢,過著「獨居」生活。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的主要食物是頭足類(85%,主要是箭魷魚),其次是甲殼類動物(13%,主要是磷蝦)和魚類(2%,主要是紅鱈魚和藍鱈魚)。然而,有學者認為頭足類部分所佔的比例可能被誇大。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會在繁殖季節裡築巢,也就是6~7月這段時間。築巢地點通常是在沿海的溫帶雨林,且築在洞穴或岩石上。峽灣企鵝和大多數鳥類一樣屬於「一夫一妻制」,一對交配完成的企鵝通常會在巢穴產下1~2顆蛋,而找不到配偶的只能自己築一個巢,過著「獨居」生活。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的主要食物是頭足類(85%,主要是箭魷魚),其次是甲殼類動物(13%,主要是磷蝦)和魚類(2%,主要是紅鱈魚和藍鱈魚)。然而,有學者認為頭足類部分所佔的比例可能被誇大。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學名:Spheniscus magellanicus),又稱麥氏環企鵝,是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智利和福克蘭群島沿海,也有少量遷入巴西境內。它是環企鵝屬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與同屬中與非洲企鵝、洪氏環企鵝和加拉巴哥斯企鵝親緣很近。
麥氏環企鵝的名字來自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1519年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
麥哲倫企鵝在企鵝家族中屬於中等身材,一般身高約70厘米,體重約4公斤。它們的頭部主要呈黑色,有一條白色的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麥哲倫企鵝是群居性動物,經常棲息在一些近海的小島,它們尤其喜愛選擇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中坐窩,以躲避鳥類天敵的捕殺。此外,在某些氣候較為乾燥,植被並不茂盛的地帶,如果地質較為鬆軟,麥哲倫企鵝也會挖洞坐窩。
每年的9月份,成年麥哲倫企鵝便開始著手坐窩,大約經歷一個月左右,雌企鵝在10月中旬開始產蛋,一般每窩會有兩隻,前後間隔四天產下,每枚蛋在125克左右。孵化期一般為39天至42天,最初由雌企鵝進行孵化,雄企鵝會離開繁殖區至500千米外的海域覓食,大概經歷15天左右的時間,雄企鵝返回接替雌企鵝,改由雌企鵝外出覓食。這樣交替進行直至小企鵝出殼。
在出生以後,小企鵝需要每天進食,此時企鵝父母會每天輪流到30千米以外的海域進行捕食,早出晚歸,共計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以後,小企鵝已經長出了部分羽毛,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偶爾到窩外活動。在這個階段,它們的樣貌和成年企鵝有顯著不同,身體上部為棕灰色下部為乳白色,但此時它們一般僅在窩附近的草叢中活動,以很好的躲避天敵並抵禦嚴寒,因此它們不能像帝企鵝等很多其他很多企鵝一樣形成由很多小企鵝聚在一起的託兒所。
草叢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小企鵝抵禦大風、嚴寒等多種惡劣天氣,但對於某些地區的暴雨、洪水等,草叢也沒有用處,不過小企鵝水性很好,很少有溺亡的現象,只是它們的身體很難抵禦潮濕和寒冷。本來小企鵝全身的羽毛有一定的防水保溫的能力,尤其在乾燥季節能夠保證體內的水分不會喪失,但它的羽毛卻沒有成年企鵝很好的防水能力,在暴雨、洪水等來臨時,它們對於外部的潮濕寒冷卻往往無能為力,體溫下降很快,很容易導致死亡。同時,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身體也容易生長很多寄生蟲。
雌企鵝一般每次會產下兩枚大致相等蛋,如果兩枚都孵化成功的話,企鵝夫婦往往會優先飼養首先出世的那隻小企鵝,一般後出生的那隻小企鵝死亡率比較高。當然,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兩隻小企鵝都健康成活的可能性也相當大。一般每對企鵝夫婦飼養小企鵝的平均成活率會在1.0到1.6之間,但是在某些食物非常匱乏的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這個成活率僅為0.5左右。而且在喪失小企鵝之後,在當年,企鵝夫婦也不會再次產蛋孵化。
根據食物狀況的不同,小企鵝長到羽翼豐滿需要要9周到17周的時間,此時小企鵝的樣貌會更接近成年企鵝,只是羽毛還是略顯灰色,而且沒有成年企鵝身上的明顯的白色帶狀羽毛。此時,小企鵝平均體重一般在3.3千克左右,但在個別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由於食物的缺乏,平均體重僅有2.7千克。一般體重低於3千克很難存活,目前福克蘭群島上的小企鵝存活率僅有20%左右。
雌性企鵝在四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企鵝為五歲,這可能是由於雄性企鵝數量多於雌性企鵝所致,使年輕的雌企鵝比年輕的雄企鵝更容易找到配偶。
麥哲倫企鵝它們可直接飲用海水,並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在捕食上它們沒有特殊的偏好,捕食魚、蝦和甲殼類動物。在飼養小企鵝期間,除了獵物嚴重匱乏的福克蘭群島附近,成年企鵝的捕食會非常規律的每天進行一次,在白天進行,一般潛水不超過50米,少數情況下,也偶爾達到100米的深度。在冬季,它們會擴大捕食範圍,向北可達到巴西海域。
據統計,麥哲倫企鵝的總數量在180萬對,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福克蘭群島三處,其中福克蘭群島附近約10萬對,阿根廷有90萬對,智利有80萬對,它們的生存面臨多種威脅,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麥哲倫企鵝的保護現狀為近危。
麥氏環企鵝的名字來自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1519年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
麥哲倫企鵝在企鵝家族中屬於中等身材,一般身高約70厘米,體重約4公斤。它們的頭部主要呈黑色,有一條白色的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麥哲倫企鵝是群居性動物,經常棲息在一些近海的小島,它們尤其喜愛選擇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中坐窩,以躲避鳥類天敵的捕殺。此外,在某些氣候較為乾燥,植被並不茂盛的地帶,如果地質較為鬆軟,麥哲倫企鵝也會挖洞坐窩。
每年的9月份,成年麥哲倫企鵝便開始著手坐窩,大約經歷一個月左右,雌企鵝在10月中旬開始產蛋,一般每窩會有兩隻,前後間隔四天產下,每枚蛋在125克左右。孵化期一般為39天至42天,最初由雌企鵝進行孵化,雄企鵝會離開繁殖區至500千米外的海域覓食,大概經歷15天左右的時間,雄企鵝返回接替雌企鵝,改由雌企鵝外出覓食。這樣交替進行直至小企鵝出殼。
在出生以後,小企鵝需要每天進食,此時企鵝父母會每天輪流到30千米以外的海域進行捕食,早出晚歸,共計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以後,小企鵝已經長出了部分羽毛,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偶爾到窩外活動。在這個階段,它們的樣貌和成年企鵝有顯著不同,身體上部為棕灰色下部為乳白色,但此時它們一般僅在窩附近的草叢中活動,以很好的躲避天敵並抵禦嚴寒,因此它們不能像帝企鵝等很多其他很多企鵝一樣形成由很多小企鵝聚在一起的託兒所。
草叢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小企鵝抵禦大風、嚴寒等多種惡劣天氣,但對於某些地區的暴雨、洪水等,草叢也沒有用處,不過小企鵝水性很好,很少有溺亡的現象,只是它們的身體很難抵禦潮濕和寒冷。本來小企鵝全身的羽毛有一定的防水保溫的能力,尤其在乾燥季節能夠保證體內的水分不會喪失,但它的羽毛卻沒有成年企鵝很好的防水能力,在暴雨、洪水等來臨時,它們對於外部的潮濕寒冷卻往往無能為力,體溫下降很快,很容易導致死亡。同時,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身體也容易生長很多寄生蟲。
雌企鵝一般每次會產下兩枚大致相等蛋,如果兩枚都孵化成功的話,企鵝夫婦往往會優先飼養首先出世的那隻小企鵝,一般後出生的那隻小企鵝死亡率比較高。當然,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兩隻小企鵝都健康成活的可能性也相當大。一般每對企鵝夫婦飼養小企鵝的平均成活率會在1.0到1.6之間,但是在某些食物非常匱乏的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這個成活率僅為0.5左右。而且在喪失小企鵝之後,在當年,企鵝夫婦也不會再次產蛋孵化。
根據食物狀況的不同,小企鵝長到羽翼豐滿需要要9周到17周的時間,此時小企鵝的樣貌會更接近成年企鵝,只是羽毛還是略顯灰色,而且沒有成年企鵝身上的明顯的白色帶狀羽毛。此時,小企鵝平均體重一般在3.3千克左右,但在個別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由於食物的缺乏,平均體重僅有2.7千克。一般體重低於3千克很難存活,目前福克蘭群島上的小企鵝存活率僅有20%左右。
雌性企鵝在四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企鵝為五歲,這可能是由於雄性企鵝數量多於雌性企鵝所致,使年輕的雌企鵝比年輕的雄企鵝更容易找到配偶。
麥哲倫企鵝它們可直接飲用海水,並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在捕食上它們沒有特殊的偏好,捕食魚、蝦和甲殼類動物。在飼養小企鵝期間,除了獵物嚴重匱乏的福克蘭群島附近,成年企鵝的捕食會非常規律的每天進行一次,在白天進行,一般潛水不超過50米,少數情況下,也偶爾達到100米的深度。在冬季,它們會擴大捕食範圍,向北可達到巴西海域。
據統計,麥哲倫企鵝的總數量在180萬對,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福克蘭群島三處,其中福克蘭群島附近約10萬對,阿根廷有90萬對,智利有80萬對,它們的生存面臨多種威脅,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麥哲倫企鵝的保護現狀為近危。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阿德利企鵝
阿德利企鵝(學名:Pygoscelis adeliae)又譯阿黛利企鵝,為南極海岸及其附近島嶼一種常見企鵝。除了景風海燕(Storm-petrel),牠們是分佈於最南方之地的海鳥。1830年,法國探險家杜蒙·杜比爾(Dumont d'Urville)以自妻之名--阿德利(Adélie)--為這種企鵝命名。 阿德利企鵝是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的三個成員之一。粒線體及細胞核的去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王企鵝屬(Aptenodytes)在約3,800萬年前與其他企鵝族群分支之後的200萬年,阿德利企鵝屬亦開始與其他企鵝出現分支。阿德利企鵝亦在約1,900萬年前從該屬分裂出來。
阿德利企鵝有38個分佈的地區,在羅絲海域(Ross Sea Region)內的地區共有逾500萬隻阿德利企鵝。其活動範圍包括南極大陸四周的治海地區,但只限於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的海域。
單是羅斯島(Ross Island)上就有一個擁有50萬隻阿德利企鵝的族群。阿德利企鵝長約30至50公分,平均重4.5公斤。頭部呈藍綠色,嘴為黑色,眼圈呈白色,嘴角亦有細長的白色羽毛圍繞,甚至掩蓋著其黑色喙的大部分面積。其尾部比其他企鵝的尾部稍長。
阿德利企鵝有38個分佈的地區,在羅絲海域(Ross Sea Region)內的地區共有逾500萬隻阿德利企鵝。其活動範圍包括南極大陸四周的治海地區,但只限於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的海域。
單是羅斯島(Ross Island)上就有一個擁有50萬隻阿德利企鵝的族群。阿德利企鵝長約30至50公分,平均重4.5公斤。頭部呈藍綠色,嘴為黑色,眼圈呈白色,嘴角亦有細長的白色羽毛圍繞,甚至掩蓋著其黑色喙的大部分面積。其尾部比其他企鵝的尾部稍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