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企鵝的資料

飼養企鵝和飼養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然后再人工模擬、仿造接近或近似于它們原來生活的自然環境,以期達到長期飼養的目的。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現存于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是海鳥中種類多、數量龐大的家族,它們對氣候的適應也最強。多數人只對身穿"燕尾服"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阿德里企鵝比較熟悉,而對其他種類則知道得很少。其實企鵝家族中,有許多成員并不都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有的企鵝甚至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像加拉帕戈斯企鵝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企鵝分布的地區之廣,可以說是任何鳥類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南極冰原到福爾克蘭茲的綠色牧場﹔從郁郁蔥蔥的新西蘭海灣到長滿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在零下25℃的嚴寒能夠生活,在38℃的亞熱帶地區也能適應,世界上沒有任何鳥類能夠分布在如此廣泛的氣溫帶。

 企鵝中個體最小的小白鰭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侏儒",它們成體的個頭也只近似于其他種類的幼鳥。這種小個子的企鵝分布在澳大利亞。黃眼企鵝分布在新西蘭,麥哲倫企鵝分布在麥哲倫海峽,秘魯企鵝分布在秘魯,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在南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王企鵝和帝企鵝則是企鵝家族中的"巨人",這兩種企鵝一般體高1.2米左右,體重40多公斤,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其他像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角企鵝等也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



人類對企鵝的認識和了解比較晚,古代對于企鵝的知識几乎沒有什么記載。直到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之為"不認識的鵝"。 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 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么,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由于企鵝被發現得較晚,它本身又是一種奇特的鳥類,所以很自然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世界各地動物園和水族館便相繼飼養各種企鵝。

  飼養企鵝和飼養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以及它們的生態習性,然后再人工模擬、仿造接近或近似于它們原來生活的自然環境,以期達到長期飼養的目的。

  人工飼養企鵝的要點是要掌握好食物、溫度和企鵝的活動場所。 企鵝在海中主要捕食各種魚類、烏賊和甲殼動物,所以人工飼養時也應及時喂以新鮮的魚、蝦、烏賊等。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的"飯量"隨種類的不同而異,阿德雷企鵝每天吃1斤魚、蝦即可,王企鵝每天則要吃4斤多魚、蝦,而巴布亞企鵝每天吃2-3斤足矣。每天喂食要定時、定量,盡管企鵝每天的"飯量"很大,但當食物短缺時,企鵝也會表現出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它可長達4個月不吃食物而不會餓死。

除食物外,溫度也是飼養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溫度要控制恆定。當然不同種類的企鵝所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要求的溫度比較高。美國的約翰謝德水族館1934年飼養加拉帕戈斯企鵝,將溫度控制在27℃。青島水族館飼養的巴布亞企鵝,夏、秋季的溫度控制在16-18℃。飼養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南極其他種類企鵝時,需使用致冷設備、制造低溫或人造冰原環境。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國王企鵝),是世界第二大的企鵝,差不多三尺高,烏黑的頭,配有鮮橙色的羽毛於兩則,好像耳罩般。於是次旅程中,King Penguin成為最奮目最有趣的動物。牠們有趣的地方就是不怕人,甚至會跟著旅客,以好奇的眼光望著人。牠們亦喜歡玩耍、游泳、打架、總之是千奇百怪的動作,樣樣做到足,「謀殺」我們不少菲林。

住處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到的地方才能看見牠們。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牠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 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裡,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身體



企鵝看起來不像鳥,牠們的翅膀變成鰭狀肢,身體呈流線型,能輕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企鵝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水羽毛。在這層羽下有一層比較柔軟的絨羽可以保暖。此外,牠們的皮膚下面還有一層脂肪,也能防止體溫散失。



所有的企鵝身上都有類似的黑白花紋,這些花紋使牠們的求偶展示顥得更加醒目



企鵝的覓食



企鵝在海中覓食,必要時,牠們也會潛入水中覓食。皇企鵝是潛得最深的企鵝。牠們能潛到二百五十公尺深的水中覓食,並在水面下停留二十分鐘。牠們的胃很大,牠們可以離家很遠的地方吃得飽飽的,然後游回家餵牠們的小寶寶。



企鵝的交配和求偶



春天一到,企鵝便會開始返回群棲處。雄企鵝會首先抵達。牠們往往會選擇去年的老地方來築巢。企鵝通常每年都和同一個配偶交配。牠們在冬天或許會分開,但藉著求偶展示,牠們能彼此認出對方。雄企鵝會抬起頭來,拍動鰭狀肢,並大聲叫著,以吸引母企鵝。雄企鵝和母企鵝會交配,經過八天,胚胎四周會形成蛋殼。然後母企鵝的會生下第一顆蛋。三 四天後,母企鵝會接著生下第二顆蛋。

我的企鵝圖片(加外框)

我的企鵝大頭照

我的企鵝寫真書(9~10)

我的企鵝寫真書(7~8)

我的企鵝寫真書(5~6)

我的企鵝寫真書(3~4)

我的企鵝寫真書(1~2)

我的企鵝寫真書(封面)

我的企鵝月曆(12月)

我的企鵝月曆(11月)

我的企鵝月曆(10月)

我的企鵝月曆(9月)

我的企鵝月曆(8月)

我的企鵝月曆(7月)

我的企鵝月曆(6月)

我的企鵝月曆(5月)

我的企鵝月曆(4月)

我的企鵝月曆(3月)

我的企鵝月曆(2月)

我的企鵝月曆(1月)

我的企鵝拼圖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企鵝的影片【The Emperor’s Journey】的文章

一段關於勇氣與冒險的旅程
--真實記錄南極大地的瑰麗風景

「好久好久以前,在南極洲有這麼一個故事」
【The Emperor’s Journey】是部獨特且撼動人心的感人佳片。電影呈現了南極皇帝企鵝不可思議的繁殖循環。皇帝企鵝本身的繁殖過程原先就極具劇情張力,嚴峻的氣候、無止盡的威脅,重重困難如宿命般的緊隨著牠們。然而牠們為了使命堅毅不放棄,使得牠們的存在更令人深深感佩。
這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透過各部門完美的結合恰如其分的被呈現出來。攝影小組深入南極洲長達一年餘,每日在艱困環境中長時間拍攝,才能將皇帝企鵝為了延續生命在面對威脅時與自然搏鬥的驚人毅力和勇氣,毫無保留的一一捕捉並加以精彩呈現。這部在世上最惡劣的環境下攝製的電影是首度以可愛的皇帝企鵝為主題的大銀幕電影,深度刻畫了親情與延續生命的勇氣,孵化過程極具戲劇張力,片中有南極洲純粹卻又殘酷的極地風光,更有美麗可愛卻又堅忍勇敢的皇帝企鵝,視覺效果瑰麗震撼,壯闊美景遍佈片中。它不是普通的紀錄片,旁白模擬企鵝爸爸媽媽與小孩使得全片如劇情片般扣人心弦。加上音樂由甫獲大獎的法國樂壇新星Emilie Simon所編作,感人影像與動人音樂完美結合更使本片完美無瑕。

這是一首對生命的謳歌。我們隨著皇帝企鵝歡笑、落淚,我們隨著牠一同緊張、悲傷。於是乎,生命與生命間有了連結,我們也因此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皇帝企鵝的故事還在持續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劇情簡介

為了孕育下一代,牠們準備好了,準備好犧牲一切,踏上艱苦的旅程

二月。南極洲夏日將盡,海面平靜無波。

皇帝企鵝以其優雅的泳姿在湛藍海洋中向海面的蛋白色燦光游去。這裡是牠們的國度,海裡有豐富的魚跟烏賊可食,他們自在的悠遊著。

三月。灰色黏稠的海面上,一隻隻像是魚雷的企鵝在浮冰間探出頭來,牠們一一登陸在覆蓋著整個南極的皚皚白雪上,世界上最艱困的旅程正在前方等著風雪侵襲,海水正開始結冰,團結的企鵝為了不迷路,牠們一隻緊跟著一隻,緩慢的、安靜的向前邁進,在雪地裡形成了一列綿延的縱隊。牠們要到哪裡去?那將是個沒有任何其他生物可以存活的絕境,但牠們沒有選擇,牠們需要幾週的時間戀愛、交配,還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孕育下一代,才三個月的短暫夏季根本不夠啊。所以牠們得離開,離開那個正結冰的可愛王國,為了肩負孕育的使命,往嚴酷的深雪冰寒勇敢的前進。

四月。在南十字星的指引下,在冰天雪地跋涉了十數公里的企鵝終於到了目的地。在這裡,企鵝們將詠唱著愛之歌,相戀、孕育。聽!一隻企鵝率先打破沈默,用牠清亮的鳴聲劃破冬日長空。聽!另一隻企鵝也用牠的高亢鳴聲熱情回應!漸漸的,一組組愛的合聲在空氣中散開飛舞著

五月。在冰雪中沒有任何的食物可食用的情況下,體重只剩下原來三分之一的企鵝媽媽生下了獨一無二的企鵝蛋。然而牠們可不能沈溺在新生的喜悅中,更艱難的挑戰緊隨而至。考驗一:企鵝媽媽要先毫髮無傷的將極為脆弱的蛋交給企鵝爸爸。然後對彼此更艱鉅的考驗開始:企鵝媽媽要在四十天沒有進食的情況下,在冰雪中橫越兩百公里,到海洋捕捉給小企鵝的食物。然而一路上有海豹的攻擊與冰上的伏流,有些企鵝媽媽累倒了,永遠無法完成牠的旅程。

而企鵝爸爸在企鵝媽媽不在的六十天裡繼續孵蛋。太陽一天只出現兩小時,氣溫是零下負四十度,時速兩百五十公里的狂風刮著,企鵝爸爸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吃,還得賣力的維持站姿平穩。因為雙腳間的小生命,很可能因為猛烈的狂風與不穩的浮冰一轉眼就受凍而死。

七月中。終於,小企鵝誕生了,但是一張開眼迎接牠們的卻是殘酷無情的冰雪世界。如果企鵝媽媽在牠們出生後四十八小時沒有及時趕到的話,牠們將與這個未知的世界永別。

企鵝媽媽終於帶著三到四公斤的食物回來,但一家人團聚的時間並不長。企鵝媽媽與企鵝爸爸角色互換,企鵝媽媽留下來餵養小孩,企鵝爸爸卻得再次出發回到海洋覓食。又餓又累,牠們踏上與企鵝媽媽相同的旅程,面臨相同的威脅。當然,有些企鵝爸爸再也不會回來。

小企鵝也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除了漫天冰雪,還有喜愛生吞活剝小企鵝的飛燕虎視眈眈的盤旋不去,準備擒捉落單的小企鵝大快朵頤。

然後不知不覺中,二月再度到來,一切都再重來。就這樣,千萬年來,每年冬天,皇帝企鵝不斷重複的在南極冰雪深處寫著屬於牠們的血淚奮鬥史,那是個充滿勇氣、冒險、生存與愛的傳說。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白鰭企鵝

白鰭企鵝的翅膀上有一層白圈,且較高較重,其餘的都和神仙企鵝一樣。有人說這是第18種企鵝,但大部份學者認為牠是小藍企鵝的亞種。
 雌性及雄性的小藍企鵝具同型結構,無法從身體外觀辨認。牠們的壽命約18-20年。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漢堡特企鵝

生長於祕魯及智利,又名洪彼得或洪氏環企鵝一年四季都是產卵期,十分的特別。一次可下2~3個蛋,假如沒有意外的話。每顆蛋都能孵化成功。漢堡特企鵝屬於一種保育類的企鵝。

豎冠企鵝

      雖然與同屬的其他五種企鵝一樣,都有冠羽,不過,他的冠羽卻頗為特殊,是往上豎的(其他都是平的或向下)所以才有豎冠這個名字喔~身高66公分體重3.6公斤。

鳳冠企鵝

與其他同屬的五種企鵝十分相似,唯一不同在他的眼睛下方有白斑。別名為維多利亞企鵝或福德蘭企鵝,棲息在福德蘭島一帶海岸附近的溫帶雨林中。

白鰭企鵝

  高68公分,重3.2公斤左右,是神仙企鵝的突變種,但也有人認為他們和神仙企鵝是同一種企鵝。他們不同的地方是白鰭企鵝的翅膀上有一層白圈,且較高較重,其餘的都和神仙企鵝一樣。

頰帶企鵝

頰帶企鵝與同屬的阿德利企鵝長得相似,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他有一條黑色細帶圍繞在下顎。身高66公分、體重4公斤的他們主要棲息在南極半島北端西岸的南雪特蘭群島及亞南極島嶼,在南三明治群島佔了三分之二的數量。11---12月是他們的繁殖期,每回產兩顆卵,孵化期約37天左右。

懷塔哈企鵝

懷塔哈企鵝(學名:Megadyptes waitaha)是一種已滅絕的企鵝,於2008年11月期間不經意地在研究紐西蘭的黃眼企鵝時識別出來。奧塔哥大學及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團體將一批500年及100年前的企鵝腳骨與現存的企鵝標本進行比對,預期所有腳骨均屬於已知的黃眼企鵝。但500年前的這一批腳骨,卻出現了不同的DNA排序,普遍大小也比黃眼企鵝小10%,相信是一種與黃眼企鵝相近但卻獨立的新種[3]。由於當地毛利人對此物種全無紀錄,因此研究團體估算懷塔哈企鵝應在公元1300年-1500年間面臨絕種,大約是稍遲於毛利人到達紐西蘭的時間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漢波德企鵝的照片

Humboldt Penguin.jpg這是漢波德企鵝的照片。

漢波德企鵝

漢波德企鵝學名Spheniscus humboldti)是一種分佈於南美洲企鵝,主要在秘魯智利沿岸繁殖。漢波德企鵝的名字來自於第一個介紹此物種給西方學界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
漢波德企鵝是中型的企鵝,成鳥約65-70公分高。頭部呈黑色,有一條白色寬帶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
漢波德企鵝的保護現狀為易危,主要由於過度捕漁導致族群數量下降。現存數量估計在3,300 到 12,000 隻之間。
漢波德企鵝是唯一曾在北半球發現的企鵝 (北半球沒有企鵝自然分佈);2002年夏天,阿拉斯加漁民在阿拉斯加沿海捕獲一隻漢波德企鵝,距離其原棲地至少有 11,000 公里遠。
由於阿拉斯加當地並沒有任何動物園飼養漢波德企鵝,生物學家認為該企鵝可能原來是智利或秘魯漁民的寵物,在該漁船在阿拉斯加捕魚時逃逸

黃眼企鵝的照片

Yellow-eyed Penguin MC.jpg這是黃眼企鵝的照片。

黃眼企鵝

黃眼企鵝學名Megadyptes antipodes)是原住紐西蘭企鵝。牠們以往被認為是小藍企鵝的近親,但分子分析研究發現牠們更為接近冠企鵝屬。就像所有其他的企鵝,黃眼企鵝主要以魚為主食。
黃眼企鵝分佈在紐西蘭的南島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坎貝爾島。位於奧塔哥半島的群落是著名的旅遊熱點,很多遊客會在此近距離觀賞黃眼企鵝。眼企鵝是黃眼企鵝屬下僅有的2個物種之一。牠們以往被認為是小藍企鵝的近親,但分子分析研究發現牠們更為接近冠企鵝屬粒線體細胞核DNA證明牠們是約於1500萬年前從冠企鵝屬的祖先中分化出來。
黃眼企鵝是較為大的企鵝,平均長70厘米及重約6.23公斤。牠們的頭部呈淡黃色,瞳孔呈更淡的黃色,身體呈黑色。牠們的顎及喉嚨呈黑褐色。眼睛之間有一黃帶在頭後部連接。雛鳥的頭部較灰,並沒有黃帶,而瞳孔亦是呈灰色的。
黃眼企鵝可以很長壽,有些可達20歲。雄鳥一般較雌鳥長壽,介乎10-12歲的年齡中,雄鳥數目就是雌鳥的兩倍。黃眼企鵝一般在森林、斜坡或岸邊築巢,巢穴的地方往往都是在海灣的地方。[4]巢穴都是分佈在紐西蘭,在南島的東南岸、弗佛海峽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坎貝爾島

黑腳企鵝的照片。

508px-African.penguin.bristol.750pix (Pingstone).jpg這是黑腳企鵝的照片。

黑腳企鵝

黑腳企鵝學名Spheniscus demersus),又名非洲企鵝斑嘴環企鵝公驢企鵝,是生活在非洲西南岸的企鵝,在納米比亞南非伊莉莎白港阿爾哥亞灣的24個島上都有群族,最大的位於戴爾島。於1980年代,可能由於掠食者的減少,黑腳企鵝群族擴展至近開普敦博爾德斯海灘貝蒂灣。另一個大陸群族是在納米比亞,但出現的時間則不明。由於在博爾德斯海灘的黑腳企鵝容許遊人的接近,所以當地吸引了很多遊客到來。
黑腳企鵝的近親是在南美洲南部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及近赤道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企鵝。黑腳企鵝高68-70厘米,重2-5公斤。牠們的胸部有黑汶及黑點,每一隻黑腳企鵝都有個別的斑點,彷彿人類指紋。牠們眼睛上有粉紅色的腺體,若體溫上升,體內會有較多血液流經這個腺體,從而降溫。雄鳥的體型及鳥喙都較雌鳥的大。黑腳企鵝的鳥喙則較漢波德企鵝的尖銳。牠們明顯的黑白色是一種偽裝:白色是向水底下的掠食者向上看的偽裝,而黑色則是向上空的掠食者各下看的偽裝。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小藍企鵝的照片

小藍企鵝(墨爾本動物園)這是 小藍企鵝的照片

小藍企鵝

小藍企鵝學名Spheniscus magellanicus),又名小企鵝藍企鵝神仙企鵝仙企鵝小鰭腳企鵝,是企鵝家族中體型最小的物種,有別於其他常見企鵝,它們有一身藍色的羽毛,因此被稱作小藍企鵝。牠們出沒於南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海岸,有人亦曾在智利見過牠們的蹤跡。

馬可羅尼企鵝的照片

Macaroni Penguins (js).jpg這是馬可羅尼企鵝的照片

馬可羅尼企鵝

馬可羅尼企鵝學名Eudyptes chrysolophus),又稱長冠企鵝通心麵企鵝企鵝家族中冠企鵝屬的一種,與皇家企鵝親緣最近,馬可羅尼企鵝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企鵝,當前共有2400萬隻[1]。成年馬可羅尼企鵝身高約71厘米,重約5-6千克。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加拉帕戈斯企鵝的照片

這是加拉帕戈斯企鵝的照片

加拉帕戈斯企鵝

加拉帕戈斯企鵝(學名:Spheniscus mendiculus)是一種分佈於南美洲科隆群島的企鵝,是唯一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鵝。由於受到秘魯寒流克倫威爾洋流的共同影響,科隆群島的環境氣溫遠低於赤道其他地區,這才使得企鵝可以在此生存。黑腳企鵝麥哲倫企鵝漢波德企鵝皆其近親。加拉帕戈斯企鵝主要分布在科隆群島主島伊莎貝拉島(Isabela)西岸外的費南蒂娜島(Fernandina)上,但群島中的其它島嶼也有一些小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族群分佈。加拉帕戈斯企鵝是體型最小的企鵝之一。牠們是唯一涉足北半球的企鵝,表示牠們比任何企鵝生活的地方都要更北。百分之九十的加拉帕戈斯企鵝住在西科隆群島的伊莎貝拉島和費南蒂娜島上,但在聖地牙哥、巴托羅梅島(Bartolome island)、聖克魯斯省北部及佛羅里那島(Floreana)。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峽灣企鵝

峽灣企鵝會在繁殖季節裡築巢,也就是6~7月這段時間。築巢地點通常是在沿海的溫帶雨林,且築在洞穴或岩石上。峽灣企鵝和大多數鳥類一樣屬於「一夫一妻制」,一對交配完成的企鵝通常會在巢穴產下1~2顆蛋,而找不到配偶的只能自己築一個巢,過著「獨居」生活。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會在繁殖季節裡築巢,也就是6~7月這段時間。築巢地點通常是在沿海的溫帶雨林,且築在洞穴或岩石上。峽灣企鵝和大多數鳥類一樣屬於「一夫一妻制」,一對交配完成的企鵝通常會在巢穴產下1~2顆蛋,而找不到配偶的只能自己築一個巢,過著「獨居」生活。


在小企鵝孵化期間,公、母企鵝會輪流孵蛋,約經過30~36天,小企鵝就會破殼而出。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父母會輪流照顧小企鵝、餵食,而小企鵝會開始探索環境。大約經過2.5個月,小企鵝就已經完全獨立。企鵝長到5歲時會開始求偶交配。峽灣企鵝的主要食物是頭足類(85%,主要是箭魷魚),其次是甲殼類動物(13%,主要是磷蝦)和魚類(2%,主要是紅鱈魚和藍鱈魚)。然而,有學者認為頭足類部分所佔的比例可能被誇大。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麥哲倫企鵝的圖片

Magellanic-penguin02.jpg這是麥哲倫企鵝的圖片。

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學名:Spheniscus magellanicus),又稱麥氏環企鵝,是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智利和福克蘭群島沿海,也有少量遷入巴西境內。它是環企鵝屬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與同屬中與非洲企鵝、洪氏環企鵝和加拉巴哥斯企鵝親緣很近。
麥氏環企鵝的名字來自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1519年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
麥哲倫企鵝在企鵝家族中屬於中等身材,一般身高約70厘米,體重約4公斤。它們的頭部主要呈黑色,有一條白色的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麥哲倫企鵝是群居性動物,經常棲息在一些近海的小島,它們尤其喜愛選擇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中坐窩,以躲避鳥類天敵的捕殺。此外,在某些氣候較為乾燥,植被並不茂盛的地帶,如果地質較為鬆軟,麥哲倫企鵝也會挖洞坐窩。
每年的9月份,成年麥哲倫企鵝便開始著手坐窩,大約經歷一個月左右,雌企鵝在10月中旬開始產蛋,一般每窩會有兩隻,前後間隔四天產下,每枚蛋在125克左右。孵化期一般為39天至42天,最初由雌企鵝進行孵化,雄企鵝會離開繁殖區至500千米外的海域覓食,大概經歷15天左右的時間,雄企鵝返回接替雌企鵝,改由雌企鵝外出覓食。這樣交替進行直至小企鵝出殼。
在出生以後,小企鵝需要每天進食,此時企鵝父母會每天輪流到30千米以外的海域進行捕食,早出晚歸,共計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以後,小企鵝已經長出了部分羽毛,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偶爾到窩外活動。在這個階段,它們的樣貌和成年企鵝有顯著不同,身體上部為棕灰色下部為乳白色,但此時它們一般僅在窩附近的草叢中活動,以很好的躲避天敵並抵禦嚴寒,因此它們不能像帝企鵝等很多其他很多企鵝一樣形成由很多小企鵝聚在一起的託兒所。
草叢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小企鵝抵禦大風、嚴寒等多種惡劣天氣,但對於某些地區的暴雨、洪水等,草叢也沒有用處,不過小企鵝水性很好,很少有溺亡的現象,只是它們的身體很難抵禦潮濕和寒冷。本來小企鵝全身的羽毛有一定的防水保溫的能力,尤其在乾燥季節能夠保證體內的水分不會喪失,但它的羽毛卻沒有成年企鵝很好的防水能力,在暴雨、洪水等來臨時,它們對於外部的潮濕寒冷卻往往無能為力,體溫下降很快,很容易導致死亡。同時,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身體也容易生長很多寄生蟲。
雌企鵝一般每次會產下兩枚大致相等蛋,如果兩枚都孵化成功的話,企鵝夫婦往往會優先飼養首先出世的那隻小企鵝,一般後出生的那隻小企鵝死亡率比較高。當然,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兩隻小企鵝都健康成活的可能性也相當大。一般每對企鵝夫婦飼養小企鵝的平均成活率會在1.0到1.6之間,但是在某些食物非常匱乏的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這個成活率僅為0.5左右。而且在喪失小企鵝之後,在當年,企鵝夫婦也不會再次產蛋孵化。
根據食物狀況的不同,小企鵝長到羽翼豐滿需要要9周到17周的時間,此時小企鵝的樣貌會更接近成年企鵝,只是羽毛還是略顯灰色,而且沒有成年企鵝身上的明顯的白色帶狀羽毛。此時,小企鵝平均體重一般在3.3千克左右,但在個別地區,如福克蘭群島附近,由於食物的缺乏,平均體重僅有2.7千克。一般體重低於3千克很難存活,目前福克蘭群島上的小企鵝存活率僅有20%左右。
雌性企鵝在四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企鵝為五歲,這可能是由於雄性企鵝數量多於雌性企鵝所致,使年輕的雌企鵝比年輕的雄企鵝更容易找到配偶。
麥哲倫企鵝它們可直接飲用海水,並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在捕食上它們沒有特殊的偏好,捕食魚、蝦和甲殼類動物。在飼養小企鵝期間,除了獵物嚴重匱乏的福克蘭群島附近,成年企鵝的捕食會非常規律的每天進行一次,在白天進行,一般潛水不超過50米,少數情況下,也偶爾達到100米的深度。在冬季,它們會擴大捕食範圍,向北可達到巴西海域。
   據統計,麥哲倫企鵝的總數量在180萬對,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福克蘭群島三處,其中福克蘭群島附近約10萬對,阿根廷有90萬對,智利有80萬對,它們的生存面臨多種威脅,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麥哲倫企鵝的保護現狀為近危。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阿德利企鵝的照片

阿德利企鵝這是阿德利企鵝的照片

阿德利企鵝

阿德利企鵝(學名:Pygoscelis adeliae)又譯阿黛利企鵝,為南極海岸及其附近島嶼一種常見企鵝。除了景風海燕(Storm-petrel),牠們是分佈於最南方之地的海鳥。1830年,法國探險家杜蒙·杜比爾(Dumont d'Urville)以自妻之名--阿德利(Adélie)--為這種企鵝命名。 阿德利企鵝是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的三個成員之一。粒線體細胞核去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王企鵝屬Aptenodytes)在約3,800萬年前與其他企鵝族群分支之後的200萬年,阿德利企鵝屬亦開始與其他企鵝出現分支。阿德利企鵝亦在約1,900萬年前從該屬分裂出來。
阿德利企鵝有38個分佈的地區,在羅絲海域(Ross Sea Region)內的地區共有逾500萬隻阿德利企鵝。其活動範圍包括南極大陸四周的治海地區,但只限於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的海域。
單是羅斯島(Ross Island)上就有一個擁有50萬隻阿德利企鵝的族群。阿德利企鵝長約30至50公分,平均重4.5公斤頭部藍綠色黑色眼圈白色,嘴角亦有細長的白色羽毛圍繞,甚至掩蓋著其黑色喙的大部分面積。其尾部比其他企鵝的尾部稍長。

國王企鵝的圖片

Penguins Edinburgh Zoo 2004 SMC.jpg這是國王企鵝的照片

巴布亞企鵝的照片

Gentoo penguin nsf cropped.jpg這是巴布亞企鵝的照片

南極企鵝的圖片

Chinstrap Penguin.jpg這是南極企鵝的圖片

皇帝企鵝的圖片

 這是皇帝企鵝的照片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南極企鵝

南極企鵝(學名:Pygoscelis antarcticus)是一種生活在南桑威奇群島、南極洲、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南設得蘭、南喬治亞島、布韋島、巴勒尼群島(Balleny Islands)和彼得一世島等地的企鵝。其頭部下面有一條黑色的紋帶,使牠們看上去好像在戴著盔帽一般,故又稱頰帶企鵝或帽帶企鵝,亦因為牠們有這些特徵,牠們成為了最容易被辨認的企鵝之一。牠們身長68公分,全球迄今為止共有7,500,000對有繁殖能力的南極企鵝。成年的南極企鵝平均重約4.5公斤。牠們的主要食糧是磷蝦、蝦和魚類。南極企鵝於1781年由德國自然學家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首度被描述。其學名一直以「antarctica」見名,但至2002年,一份報告指出其屬於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故此後其正確的生物學名為「Pygoscelis antarcticus」。
南極企鵝是阿德利企鵝屬的三個成員之一。粒線體及細胞核的去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阿德利企鵝屬約於3800萬年前從其他企鵝的物種中分裂出來,即其祖先王企鵝屬(Aptenodytes)分裂出來之後的約200萬年。阿德利企鵝在約1900萬年前從該屬分裂出來,而南極企鵝和巴布亞企鵝亦在約1400萬年前分裂出來。
在陸地上,南極企鵝會築起一個個由石頭組成圓形的巢,每次孵約兩隻蛋,而孵蛋的工序則會由雄性和雌性輪流進行,為期5至10天。牠們亦會在冰山上進行繁殖,但畢竟牠們是比較喜歡在沒有冰的環境下繁殖。幼企鵝會在約35天後孵出,初生時,其背部和腹部分別有灰色和白色的絨毛。幼企鵝在巢中多逗20至30天之後就會離巢。在出生後50至60天後,牠們會換毛,換為成體的毛之後就可以出海。
南極企鵝是最大膽和最具侵略性的企鵝之一。
南極企鵝的食物包括小型的淺水生活動物、磷蝦、小型的魚類和其他水生的甲殼類動物。牠們是岸邊的掠食者,常會在浮冰上覓食,當然牠們亦偶爾會在遠岸的海洋出現。牠們喜歡在離自己繁殖地不遠的地方掠食。牠們主要集中在半夜或正午來潛水覓食,而每一次潛下去一直也不會維持多於一分鐘,也鮮少深逾200呎。跟大部分的企鵝一樣,南極企鵝用其鰭狀肢劃水前進,時速可達32公里。在陸上,南極企鵝以腹著地滑動前進,以腳部和鰭狀肢作推進。在攀爬斜坡或離開水面時,牠們會用四肢來作推進。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巴布亞企鵝

巴布亞企鵝學名Pygoscelis papua)是繼皇帝企鵝國王企鵝之後體型最大的企鵝物種。牠們是企鵝家族中最快速的泳手,游泳的時速可達36公里。
巴布亞企鵝在英語中的「Gentoo」是源於葡萄牙文的「異教徒」(Gentio)一字,因為其頭部有白色帶狀類似頭巾的花紋。                                  分類學
巴布亞企鵝是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的三個成員之一。粒線體細胞核去氧核糖核酸證據顯示,王企鵝屬Aptenodytes)在約4,000萬年前與其他企鵝族群分支之後的200萬年,阿德利企鵝屬亦開始與其他企鵝出現分支。這以後,直到約距今1,900萬年,阿德利企鵝亦分裂出來,而頷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s)和巴布亞企鵝則在1,400萬年前才分裂出來。[1]
巴布亞企鵝有兩個亞種,分別是「Pygoscelis papua papua」和體型較小的「Pygoscelis papua ellsworthii」。

 特徵

雄性的巴布亞企鵝在換毛前最多可重達8.5公斤,交配前最少也重約5.5公斤。雌性巴布亞企鵝在換毛前則最多重約7.5公斤,但在孵出幼企鵝之後,牠們日以繼夜的看守著巢,體重亦隨之降至5公斤或以下。
巴布亞企鵝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牠們的頭頂有一條寬闊的白色條紋。幼企鵝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成年的巴布亞企鵝高75至90公分

繁殖

很多南極地區的島嶼都是巴布亞企鵝的繁殖地。最主要的幾個巴布亞企鵝族群均在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凱爾蓋朗群島;也有一些巴布亞企鵝在麥誇里島赫德島(Heard Islands)、南設得蘭群島南極半島繁殖,但這些族群的巴布亞企鵝數量就相對較少。全球每年有逾300,000對巴布亞企鵝在各地進行繁殖。
巴布亞企鵝的巢是由一大堆石頭繞圈而設的,其大小不可小覷,可高達20公分,直徑25公分。牠們會守著自己找來的石頭,慢慢建巢,有時也會出現為石頭的擁有權而爭執的情況。此外,雌性的巴布亞企鵝在選擇配偶時也會觀察追求者所建的巢如何。
牠們一次通常會生兩顆蛋,各重約500。雙親會輪流孵蛋,每天更替工作。幼企鵝會在34至36天後孵出,並在80至100天後換為成年巴布亞企鵝毛,並在此時開始出海覓食。

食物

巴布亞企鵝主要以捕食磷蝦甲殼類動物維生,而魚類僅佔牠們的食物的百分之十五。然而,牠們都是機會主義者,而福克蘭群島四周的海域有大量的魚類(Patagonotothen sp.、Thysanopsetta naresiMicromesistius australis)、甲殼類動物Munida gregaria)及魷魚Loligo gahiGonatus antarcticusMoroteuthis ingens),因此牠們的食物是很多元化的。

威脅

在水中,海獅海豹殺人鯨均是巴布亞企鵝的天敵。在陸上,成年的巴布亞企鵝並不會受到威脅,但鳥類卻會偷牠們的蛋和幼企鵝。                     File:Gentoo penguin (Pygoscelis papua), Arctowski Antarctic Polish base-4.jpg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國王企鵝

國王企鵝學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是企鵝家族中體型第二大的屬種,成年國王企鵝高約90厘米,重11至15千克,僅小於皇帝企鵝。全世界,國王企鵝數量約有400萬隻,被分為兩個亞種(A. p. patagonicus和A. p. halli),種群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中。                                                                                                                                                                                                                         類學
國王企鵝首於1778年由英國自然學家及插圖畫家約翰·弗雷德里克·米勒(John Frederick Miller)進行描述,其學名首字「Aptenodytes」起源於古希臘語a/α 是「沒有」的意思,pteno-/πτηνο- 是「羽毛」或「翅膀」的意思,而dytes/δυτης 則為「潛鳥」之意,全字的意思是「沒有羽翼的潛鳥」)[1],而次字「patagonicus」則源於巴塔哥尼亞
國王企鵝和跟牠們相似但體型略比牠們大的皇帝企鵝A. forsteri)同為王企鵝屬最大的兩種企鵝。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皇帝企鵝

皇帝企鵝學名Aptenodytes forsteri)常簡稱為帝企鵝皇企鵝,是企鵝家族中體型最大的屬種,成年皇帝企鵝身高可達120厘米,體重可達46千克。在帝企鵝發現之前,有一種企鵝被認為是最大的企鵝,取名為國王企鵝。後來,在南極大陸沿海皇帝企鵝被發現,由於它比國王企鵝還高一頭,因此給它取名為皇帝企鵝


;                                                                                                                                                                                                                                                                                                                                                                                                                            生活習性皇帝企鵝是群居性動物,飲食和居住都由很多個體聚集在一起。每當惡劣的氣候來臨,它們會擠在一起,防風禦寒,以獲得最大的保護。帝企鵝活動時間不固定,白天夜晚都有可能,帝企鵝的活動區域主要有兩處,一處為飲食區,一處為居住或繁殖區,在大洋中,它們常年往來於這兩個區域。僅在每年的1月到3月,帝企鵝會分散到大洋中,分成小群進行捕食。

帝企鵝可以潛入水底150至250米,最深的潛水記錄甚至可達565米。在水下,它們最長能屏住呼吸20分鐘。它們的遊行速度為時速6到9千米,爆發速度可達到時速19千米。它們常用的一種捕食方法是潛入水底50米左右,然後在那裡的浮冰下表面捕食貼近冰面遊行的南極魚(Pagothenia borchgrevinki),一般捕食五六次後再浮出水面進行呼吸。

在陸地上,帝企鵝或是靠雙腳搖搖擺擺的行走,或是用腹部緊貼冰面滑行,在南極的冬季來臨之前,一般每年的3月至4月間,成年帝企鵝要在南極浮冰區走出50至120千米,搬至居住區生活。為了抵抗寒冷,帝企鵝經常要10隻至100隻擠成一團,外圈的帝企鵝面朝圈裡,整個企鵝群緩慢地向前行進。

帝企鵝主要以甲殼類動物為食,偶爾也捕食小魚和烏賊。它是唯一一種在南極洲的冬季進行繁殖的企鵝。在野生環境,帝企鵝壽命一般在20年左右,個別壽命可達40年。

在野外,帝企鵝的主要天敵包括南極巨海燕、豹海豹、逆戟鯨、賊鷗和鯊魚。此外雪地流浪犬和它們的後代在被清除出南極之前,也是帝企鵝的一大天敵。

                                體型特徵
成年皇帝企鵝高達4英呎,重達100磅,是現今體型最大的企鵝。頸部為淡黃色,耳朵的羽毛為鮮黃橘色,腹部為乳白色,背部及鰭狀肢則是黑色,鳥喙的下方是鮮橘色。公皇帝企鵝雙腿和腹部下方之間有一塊佈滿血管的紫色皮膚的育兒袋,能讓蛋在環境溫度低達零下華氏180度的低溫中保持在舒適的華氏97度,小皇帝企鵝身上的淺灰白色絨羽可禦寒防風,但不可防水,防水的陵羽要等到牠們快成年時才會長出,慢慢替換身上的絨羽,此時身體下方的絨羽會先掉,換毛時許多小企鵝身上都會有奇怪的鳥巢。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企鵝

企鵝学名Spheniscidae) 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屬於企鵝目,企鵝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七種或十八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赤道,分別是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皆屬於環企鵝屬;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阿德利企鵝兩種。

特徵

企鵝可以說是現生最不怕冷的鳥類。牠全身羽毛密布,並且皮下脂肪厚達二至三公分,這種特殊的保溫設備,使牠在攝氏零下六十度的冰天雪地中,仍然能夠自在生活。
曾分布于北极地区、现已滅絕的大海雀可能和本鳥一樣耐寒,而且兩者外表相似,曾經被誤認有親緣關係,使得在發現企鵝時歐洲人對企鵝命名也相似。